古代的性教育:“嫁妆画”教会他们啪啪啪
那么在我国古代,广大民众有没有性教育风俗呢?当然有。“嫁妆画”就是其中一种。“嫁妆画”实际上是一卷约有8张至12张不同性交方式的春宫画,因为社会大量需要,所以多用木版印制,乡土味、民间色彩很浓。在女儿出嫁前,父母往往购买一两卷“嫁妆画”,放在嫁妆之中,随女儿带到夫家去,到了新婚之夜,小两口他们往往对性是很无知,就把“嫁妆画”铺在床上“照猫画虎”地做。
关于“嫁妆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其实物在民国初年还有不少发现,可见此物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期。东汉文学家张衡曾写过《同声歌》,以女性第一人称描写男女在新婚之夜的心情,后世对此诗评价很高,认为它“丽而不淫”、“寄兴高远”、“以喻臣子之事君也”等等。
“压箱底”也是性教育工具
除了“嫁妆画”以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性教育工具是“压箱底”。它是一种瓷器,有的比拳头还小一些,外形多为水果状,有盖,内藏一对呈交合状的男女。平时,人们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到了女儿出嫁前,母亲把“压箱底”取出来,揭开盖以示女,让她体会“夫妻之道”。
中国教育文化对于性教育确实是一直非常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缺乏这种意识,当然这背后有一定的原因,与中国传统观念相关,向来都有谈性色变的一种心理。但事实上,我国早在古代就有性教育了,古人早就知道性教育从娃娃抓起,说的是要抓好孩子的早期启赢咖6娱乐蒙教育。
在女儿出嫁前,父母往往购买一两卷“嫁妆画”,放在嫁妆之中,随女儿带到夫家去。"压箱底"一般是实用的器物如盒子、枕头等,里面是空心的,放着正在进行房事的男女小瓷人。这些器物放在嫁妆箱的就下面,就是“压箱底”了。到了新婚之夜,小两口对性往往是很无知的。但女儿的母亲在出门之时早有暗示,于是就把“压箱底”拿出来,“嫁妆画”铺在床上,照猫画虎地做,一般来说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所以,“嫁妆画”就相当于现在的性教育读本(只不过内容太过单一,太缺乏系统化了);“压箱底”就相当于现在的“性爱姿势大全”。古代母亲对女儿的性教育,也颇有些临时抱佛脚,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对于性教育,古人一向重视
中华性文化展览馆馆长刘达临告诉记者,我国历来重视性教育,且通俗易懂。此次中华性文化展中有多件文物专门体现我国古人在性教育方面的别具一格,这些性教育展品对现代儿童一样还具有教育意义。
比如“压箱底”是个类似小瓷盒的东西,打开水果状的盖子,里面是一对男女呈交合状的塑像。这种东西本来是置于箱底压邪用的,当女儿快出嫁时,母亲把“压箱底”拿出来给女儿看一看,暗示她以夫妻之道。而有些地方母亲则在女儿的嫁妆里搭上一些纸画,画面描绘男女交合的场面,俗称嫁妆画。赢咖6娱乐
“有些母亲在女儿出嫁时,会拔下发簪告诉女儿,这是送你的金针,如男方因兴奋过度产生昏厥时,用发簪插一下男性身体,可起到缓解作用。”
“春宫图”是古代嫁女儿时必不可少的陪嫁品,因此又叫“嫁妆画”。在民间还有叫“压箱底”的说法。日本的春宫图有不少至今仍延用此叫法的,“春宫图”是以性爱描绘为对象的美术作品。古人看“春宫图”,如同现代夫妻之间流行看成人碟片一样。
但与现在有一个不同的是,封建统治者对“春宫图”是持否定态度的。有的朝代甚至将“春宫图”与有性爱描写的通俗小说,统归为淫秽词曲一类,严加查禁。不管官府如何严禁,“春宫图”依然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春宫图”在古代从来都是照印不误。
其实,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嘴上说一道背后做一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郑振铎在《谈金瓶梅赢咖6娱乐词话》一文提到,“淫秽词曲”和春画,藏的最多的地方是帝王的后宫,如成册的《金瓶梅画》就是宫中之物,上面还盖着乾隆御览之印,并不曾销毁,得以流传下来。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出,春宫图在古代的流行程度,统治者一面严加查禁春宫图,一边自毁规矩,收藏春宫图,也就说明春宫图在当时是极有市场的。
因为春宫图在古代的地位,所以现在一说明朝,常常会让人联想到春宫画。明朝时春宫画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不仅在内宫、在官僚豪绅之家流行,而且在民间坊肆中也十分流行。明朝的春宫图因流行广,需求量大,出版商在印刷上也有了改进,春宫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从唐代到宋代,画春宫图的人不少,甚至出过少数画春宫画的著名画家,有些春宫画从侧面还反映了一些历史事实。
春宫图为何能在古代得以长期流传?人们为何喜欢春宫图?春宫图因其何种功能符合了当时人们的某种特殊需要呢?春宫画之所以从宫廷到民间不断地发展和流行,因为它具备了其他物件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古代“春宫图”的三大用途
说起“春宫图”,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赤身裸体,男女交合的淫画。不错,就是这些画儿。然而这些“淫画”的用处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人拿这些画都用来做什么?
用处一:避火
据了解,古代人常常在书中或者书柜里放置春宫图画,或者将春宫图悬、贴于室内,其目的据说是为了“避火”。如明代赢咖6娱乐着名书画家徐渭在其着作《路史》中说:有士人藏书甚多,每柜必置春画一册。人问之,曰:聚书多惹火,此物可厌火灾也。再如现代学者余世存在其着作《非常道》中记载,清代学者叶德辉在他的书籍中往往夹入春宫图画,并曰“避火”。
那么春宫图怎么能起到“避火”的作用呢?原来神话传说中,“火神”是一位美女,地位很是尊贵,但有时脾气很是暴躁,有几十个个丫鬟服侍,后因犯了罪,被玉皇大帝贬为灶下神。美女火神平时喜着淡黄色衣服,可是一旦发怒就会改穿火红衣服,容易引起火灾。于是人们就利用这些春宫图,当“火神”见到这些令人面红耳赤的图画时,就会羞赧难当而离去,因此也就避免了火灾的发生。
用处二:嫁妆
春宫图作为一种“嫁妆画”是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古人性知识匮乏,许多少男少女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不知道“性”是何物。因此,就有好多父母在女儿出嫁之前买上几卷春宫画作为嫁妆,由女儿结婚当日带到丈夫家,到了晚上,小夫妻就可以按照图画,照葫芦画瓢般的做了。同时这也寓含了父母们的“祈子”之意。
用处三:门画
据说,天津杨柳青一带,在明清时期,当地的许多妇女把“春宫图”当作年画在集市上公开出售,并且销量不菲。
“杨柳青”是文化名镇,其民间艺术非常丰富,曾出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兴旺景象。当时有些贫困家的妇女,为了挣钱,到过年的时候,在家里画一些“春宫画”拿到街上去卖,没想到还挺受欢迎。于是那里过年贴“春画”也就司空见惯了。人们之所以把春宫图作为门画来使用,或许是源于生殖崇拜,或许他们赋予了这些图画以“神性”,用之可以辟邪、避祸。赢咖6娱乐
据荷兰汉学家高罗佩考证,这种过年贴“春宫门画”的现象直到建国后才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耀世注册:www.xyptxy.com